戰鬥終了已黃昏


2010年歲末寒流頻頻叩關,我在台北街頭食肆尋覓有媽媽味道的麻油雞。

第一道冷鋒過境當晚,我鑽出住家對過捷運出口,轉進兒時曾落腳,屋齡逼近四十年公寓蕈聚而成的舊社區,沿著騎樓與一樓店面是一列幾無特色,僅供上班族圖方便的飲食店。我摒息穿過臭豆腐攤與臭臭鍋店,麻油味兒忽地撲面而來,聞香潛入極少光顧的小攤,坐上來不及收拾的桌面,從散落的當日報紙堆裡找出菜單,隨意勾選了麻油雞湯。

麻油起鍋爆香老薑,老闆娘分神為唯二的客人準備兩份外帶炒飯時,我突然想起上回吃的麻油雞是媽媽親作的

推斷時間應落在2009年農曆年後至天氣轉暖前,媽媽決意辭退罹癌開刀後到家裡幫忙大半年的阿姨,曾有過一段「自食其力」的日子,〈戰鬥終了已黃昏〉故事也從這裡說起

媽媽是一位平凡的退休國中教師,我則是個自絕主流醫療體系的「浪人醫生」,母女倆(與熱血應援團)為了與胰臟癌戰鬥,自20084月起多次進出醫院。本書與稍早出版的〈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當精神科醫師變成病人家屬〉,便是我以人子與精神科醫師視角寫成的求生實錄。

我料想一定有讀者不解:為何要分開閱讀(或購買)一群小人物(以醫療結果論)不成功的抗癌記事?無論是捧讀力主實證醫療、或宣揚神奇療效、甚或勵志溫馨陽光的名人抗癌書不是更正向、愉悅且「實用」?

女老闆粗手粗腳端上麻油雞湯,打斷我的思緒。像我這種作者,總是在進入編輯階段才(被出版社逼迫)嚴肅思考眼下這本書的「定位」--和我醫療專業生涯如出一轍,(不服教練指導)打擊上壘後,才開始頭痛有無奔回本壘得分的機會。

啜一口熱騰騰的雞湯,大腦還未隨著肌肉筋骨暖和鬆弛下來,突然迸出「媽媽煮的味道是這樣嗎?」的念頭。囧的是我竟一時無法確定,只能不死心地繼續回想、分析、比較媽媽和老闆娘誰用的麻油比較香,誰的薑爆得入味,還有誰的米酒放得重那個晚上,不知是為了修訂稿子還是麻油雞比較題,我輾轉難眠。



本書與「搶先出版」的姊妹作初稿均來自過去兩年網路連載的專欄。20099月之所以「搶先出版」,並非網路爆紅或已具備其他有利的出版條件,全因確診媽媽體內的癌細胞已轉移至腹膜後,人子一心希冀讓她在有生之年親手捧讀自己故事的私心。幾經波折,正想打消此念,並另闢蹊徑提振全家士氣之際,為了籌辦夏日出版四處邀稿的陳靜惠總編輯不請自來,且無視現實險惡(或是慧眼獨具?)一口答應,旋即從當年5月下旬至8月間如火如荼編起書來,順利搶在媽媽因肺臟轉移造成肋膜積水住院前夕付梓。

媽媽住院前不忘交代爸爸速速將(為我捧場)購買的新書餽贈親友,「一個個講病情太累了,只好請親友們自己慢慢讀」。人緣奇佳的媽媽讓一百本新書瞬間告罄,使我有「洛陽紙貴」的錯覺。肺部轉移在開始最後一輪實驗性化療後不再積水,局面稍稍穩住;就在一片兵荒馬亂之際,我內心卻出現一個極為堅持的聲音:「情況越是艱難,故事越不能斷。要一直寫下去」,直到2010811最後一篇連載刊出時,媽媽已離開我們八個月,累積了大量以門診、化療室、病房甚至加護病房等醫院場景敷衍鋪陳的文字。但這回我想更完整訴說媽媽的生命故事,故再揉入八篇從她工作、生活四十多年的景美仙跡岩發想的生活隨筆作前景,烘托那打過美好的仗,跑盡當跑的路[1]後蕭颯的黃昏。

正文修訂後,開始編寫註解。為顧及閱讀流暢,我將文中提及醫療所需具備的相關知識全數改以註解呈現。註解是靜惠從不具醫學背景讀者觀點出發,所列出的數十條「醫學名詞解釋」;內容包羅萬象,涵蓋腫瘤醫學、營養學、居家照護、安寧療護,並不限於我專長的精神醫學。其實,癌症照護本就是一門跨專科,甚至跨學門的學問,包括我在媽媽病前曾全心投入,近年漸受重視、蓬勃的腫瘤心理學(psychooncology[2]。為求我這份「個案報告」傳達正確知識,我逐條查閱資料才敢落筆;只是這種書寫不但不能「療傷止痛」,甚至令人痛到坐立不安。趕緊頂著冬至前來襲的強大寒流出門透氣抖擻精神,卻被帶進另一家燈火通明的清粥小菜專賣店。

盛在不鏽鋼小盤裡的菜,正一一放上加熱保溫的酒精爐上桌,我瞥見牆上另有菜單,「請再加一份麻油雞」。

「怎麼搞的,一個人叫這麼多哪兒吃得完!」嚷著減重的我又莫名其妙破戒。

翹首等候多時的麻油雞終於上桌,味道卻未撲天蓋地而來。我有些失望,趕緊用杓子舀一口湯,「薑也不夠味,媽媽煮的不是這樣!」

湯滑下喉嚨,卻嚐到一種熟悉的甘味,我趕緊攪一攪鍋底,想找找看廚師用什麼提味。

每年冬至媽媽都要燉一鍋雞給大家進補,有時是中藥,有時是麻油。有一年,她帶著藏不住的得意神情問道:「今天的麻油雞有什麼不一樣?」

「薑沒那麼嗆,味道沒那麼重,比較能喝」,弟弟一向視麻油雞為畏途。

「好像比較甜」,正將味蕾知覺轉換成文字之際,我赫然發現湯碗裡有顆聖女小蕃茄大小的物體載浮載沈。

「媽,那是什麼?該不會是雞睪吧」我的臉登時垮了一半。

「讓我看看,可我沒買呀

媽媽檢查過我從碗裡挑出的東西,「唉呀,那是我的秘密武器金桔啦!」

「人家阿嬤煮麻油雞,從不放些有的沒的」小小抱怨後,我不忘重複最初的評論「有以前沒吃過的甘味還不錯啦!」

那是媽媽55歲剛從學校退休的頭幾年,熱中電視烹飪節目,並四方蒐集食譜;常語帶後悔說自己過去生活像打仗,煮飯就像童軍野炊毫無廚藝,以後要向外婆多多學習云云。話雖如此,媽媽終究不像燒得一手中規中矩好菜的外婆,不是「便宜行事」簡化烹飪步驟,就是「出人意表」加入新奇食材,似乎比較適合「創意料理」路線。

徹底「打撈」過眼前的麻油鍋,沒發現金桔。我胃口全失,打起精神回家繼續寫註解。



雖是個業餘寫手,過去十年也出過好幾本書;然而,就像不止生過一個孩子的經產婦都知道:每次懷孕生產都有不同的故事。

為了閱讀舒適並和緩讀者氣氛,我和靜惠決定每一章開頭加入一幅插畫。

「找個醫生來畫如何?」職業編輯遇上天馬行空的業餘作者不時要捏把冷汗。

為了安撫靜惠的神經,我讓她用我的臉書帳號登入瀏覽好友曾念生醫師的相簿。隔天,靜惠立刻同意我的看法:如假包換的素人念生,寫意與素描頗具職業水準。

邀請念生加入同時,怎麼能忘記曾是「文藝少女」的妹妹佳蒨,且前書收錄她的側記〈旅程〉頗受好評(可惜她早早棄文從法)。想不到向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她這回竟稍有猶豫:「姊,我怕(情緒)撐不住」;半個月後,終不失所望收到〈另一個時空的相遇〉初稿。

還有幾位沒看過〈罹癌母親給的七堂課〉、甚至不曾謀面的試讀者,友情支援測試這個從抗癌歷程分水嶺開場故事的「可讀性」。在獲致溫暖且肯定的回應後,「這一胎」終於出世。

一如幫新生兒起名字,寓意清晰且別緻的書名絕對有加分效果。2010年最後幾天,我白天一一巡禮媽媽生前看門診、住院,以及化療期間趴趴走吃好料的地方,晚上則翻開發黃的詩經、宋詞,外加掛網,沒日沒夜一心但求書名。

連維基百科日本三大文學賞條目也不放過,直到目光為1969年直木賞得獎作品佐藤愛子的〈戦いすんで日が暮れて〉鎖住,再也不肯離去。

繼續搜尋發現1971年幼獅出版過中譯本,譯作〈戰爭完了已黃昏〉,但早已絕版。透過網路我看出這美麗的句子至今仍廣為援用,和聖經提摩太後書佳句相仿。

由於1923年出生的作家仍健在,總覺得該徵求佐藤女士的同意。我立刻寫信向好友藤井千太求援。除徵詢意見,還打算請他代筆給佐藤女士的日文信。

敲下送出鍵,我開車出門,試著抽離沈浸於命名的情緒。就在林森北路民權東路交口燈火闌珊處,又看到知名的麻油雞。

停好車接上長長等候人龍,我又試圖回想媽媽煮的麻油雞是什麼味道。這回可想通了:由於媽媽向以「創意料理」精神下廚,使她的麻油雞味道多變。有時用麻油不計血本;有時沒耐心把薑爆至『到味』;除了金桔,枸杞也是她的提味小撇步;不勝酒力的她還曾『失手』將米酒放到大家面紅耳赤....

吃罷味道穩定的老店麻油雞(我以為是濃濃米酒蓋過所有味蕾),終於覺得可以暫停我的2010歲末麻油雞之旅。

回家打開電腦,千太剛回信。點入郵件先是神戶今冬初雪(自拍雪景照)映入眼簾,千太再娓娓說起過去數小時就「戰鬥終了已黃昏」進行的考證:此句出自1905年日露(俄)戰爭期間創作軍歌〈戰友〉,受賞書書名想必也是移用。再打開youtube用我蹩腳的日文跟著旋律哼唱,歌詞蒼涼頗有詩經國風之味。

是的,戰鬥終了已黃昏。



[1] 出自提摩太後書46-8節,全文為:我 現 在 被 澆 奠 、 我 離 世 的 時 候 到 了 。那 美 好 的 仗 我 已 經 打 過 了 . 當 跑 的 路 我 已 經 跑 盡 了 . 所 信 的 道 我 已 經 守 住 了 .從 此 以 後 、 有 公 義 的 冠 冕 為 我 存 留 、 就 是 按 著 公 義 審 判 的 主 到 了 那 日 要 賜 給 我 的 . 不 但 賜 給 我 、 也 賜 給 凡 愛 慕 他 顯 現 的 人 。
[2] 台灣在2009年由馬偕醫院方俊凱醫師號召,成立『台灣心理腫瘤醫學會』。近期任務包括宣導並訓練醫療人員如何向病人及家屬告知病情、評估癌症病人各種心理狀態等。官網為http://www.tpos-society.org/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