抵擋失智海嘯的力量


   就在我收到當大腦開始崩壞科學X人性X歷史,人類對阿茲海默症的奮戰書稿前後,內政部悄悄宣布,台灣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率已於今年3月底達14.05%,正式邁入「高齡社會」;8年不到,我們將跨過下一個關卡,進入每五人就有一個老人的「超高齡社會」。

    伴隨著人口老化而起的是,老化相關疾病的發生率與盛行率節節高升,尤其是神經退化性疾病中的阿茲海默症,更是失能的最大殺手。根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,2017年全球失智症人口近5千萬人,到了2050年,將超過13150萬人。

    身為第一線精神科醫師,我常自問,用什麼抵擋這波「失智海嘯」?猶記得醫學院六年級修習神經醫學,適逢美國食品藥物署核可第一個治療阿茲海默症藥物塔可寧(1993);即入臨床,又逢三種作用機轉類似藥物接連上市,加上初生之犢不畏虎,儘管手上僅有延緩症狀惡化的武器,總覺得可有一番作為。

    隨著年齡與臨床經驗漸長,我收治越來越多的失智症患者,還有以憂鬱、焦慮為主訴,伴隨著輕度認知障礙,但嚴重程度不及失智的病人,然而手頭卻只多了一種藥,還只適用於中重度失智。至於外電報導的疫苗、新藥,統統是雷聲大雨點小!越來越心虛的我,就在自己父親也確診阿茲海默症後,對藥物治療日趨保守消極,只敢「死馬當活馬醫」。

    因此,201710月底出版的當大腦開始崩壞阿茲海默症的過去、現在與未來》,能近乎零時差譯介,對我而言還真是一場及時雨。年輕的英國神經科學家約瑟·吉貝利(Joseph Jebelli),因對他疼愛有加的祖父罹患阿茲海默症,想瞭解老人家身上發生什麼事情,決心投入失智症基礎研究。且為了彌補身為長子的父親,無法在祖父晚年隨侍在側的遺憾,作者進而投入可觀的時間與精力撰寫本書,從1906年愛羅斯阿茲海默醫師在醫學會發表,位於大腦皮質的怪異疾病」演講開始,一路爬梳阿茲海默症疾病概念的形成、病因的探究、治療與預防的實證研究,乃至於未來可能突破方向,成為一本融合醫學史、神經科學研究、與預防醫學等豐富素材,讀來令人欲罷不能的科普讀物。

   最後,我想呼應作者第22章的呼籲,希望各國將阿茲海默症研究放在優先順位。唯有如此,我們才能及早擁有偵測疾病早期,甚至攔截發病的臨床工具,徹底翻轉阿茲海默症的命運,抵擋失智海嘯。只不過,無論是一年整體花費高達230億英鎊,遠超過癌症、心臟病及中風總合的英國,實際研究經費卻只有百分之零點二;或是每年花費在爆米花、威而鋼與抗老化面霜的費用,遠超過阿茲海默症研究的美國,乃至於照護體系尚未完備的台灣,都各有一段長路。

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