男人的心是什麼做的?

二十世紀末,經濟仍一片榮景的台灣吹起一股「新好男人」風。男人開始展現自己分擔家務、和子女玩成一氣,或出席學校親師會的身影,宛如佩掛某種勳章。可同一時空,走進精神科診間或心理晤談室的女人卻越來越多,且怨的念的仍是男人。

莫非《男人來自火星,女人來自金星》是真的?在地球共同生活上萬年,兩種外星人難道發展不出一套方便溝通的譯碼?
不幸的是,專寫男性的大眾心理讀物的確不多,具有心理學或精神醫學背景的作者,更是鳳毛麟角。記憶所及,開風氣之先的是王浩威醫師。他的《台灣查甫人》(1998),以心理、社會及文化三重視角,透視不同世代的男性公眾人物,以及身邊的友人與病人,勾勒出台灣男性的成長、婚姻、人際關係與價值觀。王醫師認為,當「新好男人」僅止於「姿態溫柔一點,笑容也多了一點」,專業(工作)優先的價值不變,競爭取向的態度同前,所謂的「新好男人」,根本不是演化新品種
王醫師並未對患有「感情無能症狀」與「成就上癮症」的台灣查甫人開立處方。新世紀轉眼十多年已過,當年「新瓶裝舊酒」的新好男人經歷了產業西進與金融海嘯,一一進入初老期;他們的下一代則在悶經濟時代長成男人,「新好男人」這個變異種,又有那些新樣貌?
《男人玻璃心》(2016),是郭彥麟醫師的採集報告。以精神科診間為田野,郭醫師將臨床男性案例歸納成23個類型,以溫柔之筆,勾勒台灣男性的心靈,究竟被文化內建了那些枷鎖,又被社會添上多少束縛。
迴轉壽司男人、便利商店男人、空氣男人、寄居男人、疾風男人……別被23個酷炫標題迷惑,郭醫師並不想成為男性心理學的林奈氏,他只想透過精準的文字,讓男人看見自己,也讓女人看見她的伴侶、同事、友人、甚或兒子與父親,作為修復關係的敲門磚。
無獨有偶,日本知名精神科醫師海原純子,也在2016年集結15個臨床案例出版《男人心裡苦,男人不想說》(2017發行之中譯本書名),談男人之苦及解決之道。早年專精女性身心疾病的海原醫師,透過女性求助者,看到許多男人在日本泡沫化經濟後,經歷產業結構劇變的淘洗,重以終身僱用與年功序列制度廢除的震撼,太過努力去適應新制度,進而迷失自身存在價值與認同感,以至於憂鬱症、恐慌症、強迫症、酒精濫用等身心疾病罹病率暴增。身為第一線醫師的海原認為,單靠增強個人壓力調適技巧,已無法克服整個社會的困境,因而從根本思索,指出日本社會的種種迷思──必須像個男子漢、「下剋上」的禁忌、以及必須有成就的社會期待等等,引領讀者反思,進而產生改變的力量。
不知是性別、年齡還是性格影響,相較於兩位年輕男醫師,64歲的海原醫師像鄰家親切的歐巴桑,叮嚀個案別被男子漢神話束縛,要傾聽身體的哀鳴,停下腳步思索全新的生活模式,好好休息,讓自己恢復能量……凡此種種,可都是落實當今心理學正夯的培養「復原力」(resilience)的重要提醒呢。

【書訊參考】


《臺灣查甫人》出版:聯合文學(可找到二手書)
《男人玻璃心:親愛的,我想明白你》出版:寶瓶文化
《男人心裡苦,男人不想說》出版:台灣商務

 (原發表於聯合報元氣周報https://health.udn.com/health/story/10844/2770948,2017/10/22)

留言

熱門文章